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何说曹睿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_电竞网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何说曹睿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

来源:电竞网 2022-07-08 19:43:21 电竞资讯

曹睿。

曹丕的长子,也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事实上,曹魏居九五之尊的,应该有五帝。

但曹睿之后,两帝被废,一帝禅让。所以在陈寿《三国志》里面,只有曹操,曹丕,曹睿有“帝号”。

不过在《魏世谱》里,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也是有谥号的,叫做魏元帝这样。陈寿干嘛这么大逆不道?不记魏元帝?

啊陈老师都比魏元帝还早死了,是要怎么在作品里头知道人家的谥号啦……这些看起来很高潮迭起的魏朝皇帝传记。后面再慢慢来看。曹睿一登场,就先爆了一个大雷。

他到底是曹丕的儿子?

还是袁熙的儿子?袁熙就是甄姬的前夫啦。怎么说呢?陈寿记下,曹睿卒于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时年三十六岁。

景初三年,是西元239年。古人算虚岁,减去三十五,那就是西元204年出生。

即为建安九年。三国志第一专家裴松之就奇了:建安九年,曹丕才刚攻入邺城啊。

“九年……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曹丕娶甄姬,莫非是买一送一?其实只要看懂曹睿之后的曹芳即位诏,就没问题了。

“烈祖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复用夏正;虽违先帝通三统之义,斯亦礼制所由变改也。又夏正于数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为后十二月。”简单说,曹睿死于某年正月,但曹芳的大臣建议把那个月改成十二月。

免得以后大家过年都在哀悼。然后你打开中研院的万年历一看就会发现,西元239年底跟240年初,确实在历法上有两个十二月。

而且不是闰月。意思是,曹睿其实卒于西元240年的正月。

回推出生于建安十年。西元226年,也就是黄初七年五月,曹丕立平原王曹睿为太子。

五月十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

五月十八,曹丕驾崩。曹丕原本并没有打算立曹睿为太子,陈寿认为这跟曹丕赐死甄姬有关。

就东汉而言,太子的妈妈是谁并不重要,但《三国志》给曹丕的评价就是心眼小。很多不合传统不合时代价值观的事情,曹丕都干得出来。按照《魏略》的说法,曹丕当时的意向,在于另一个儿子曹礼。

但选太子,以两汉而言,并不是皇帝说了算。特别是东汉,太后跟群臣的意见,相对重要。所以我们同样可以在《魏略》中看到,曹丕命郭后为曹睿养母。

而曹睿虽封平原王,但没有就国的记录,意思是他仍在京师王府。这两条讯息就表示出,当时朝廷的舆论,本身就是支持曹睿为太子的。生于建安十年的曹睿,从小就很得曹操喜欢。

“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什么是“在左右”?裴松之帮我们找了注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年少的曹睿,在魏王之国,是等同于内朝近臣的地位。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未逝,曹睿便已封侯。简单说起来,当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就已经确定曹睿的继承人地位。一方面来说,曹睿是曹丕成为太子的加分项。

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曹操为魏文帝下的套。我们很容易理解曹丕的不情不愿,但同时也要明白,对于卞太后跟一众老臣而言,曹睿为文帝太子是必然之选项。即使曹丕能拖则拖,但在自己病情转剧之际,他也无力改变。

但曹丕仍然是清醒的。身后之事最要紧,不是太子肖或不肖。

辅政大臣,才是决定这个王朝将会如何走下去的关键。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

这四个堪称曹丕“兄弟”的大臣,在这几年间已经坐稳军派大位。有此四英,国家安稳可期。相对而言,曹丕直到最后一刻才任命曹睿为太子,或许还有另一个用意。

他不希望曹睿跟魏朝的“老派系”走得太近。“世语曰:帝与朝士素不接。”老人家自有贤明,但死拖着曹丕自身后腿,也是不争的事实。曹丕为儿子留下的,将是一个有全新气象的魏朝。

就后世人眼光而言,曹丕这一步是相当成功的。曹睿从小就好学多识,特别钟情于法理,但也有点毛病。

即位之后,朝廷大臣认为,新皇帝应该要大会群臣了吧?结果曹睿的老师高堂隆建议他,不用大会。

大臣们觉得奇怪,想要赶紧去跟新皇帝攀点交情,曹睿却只愿意接见侍中刘晔。两人聊了一整天,刘晔才出来,一群人马上去问他,这个年轻的新皇帝如何?

刘晔咳了两声,“秦始皇、汉武帝的才干,恐怕都要差新帝一些。”才干如何,那可是量化不来。刘晔这边纯属嘴炮。

但也明白的表示了:曹睿志在四方,而非安民为先。当然,也是被刘晔一屁弹中,这个记录才保存了下来。曹睿一生对吴、对蜀、对匈奴、对乌丸,对鲜卑,都有战功。

自然不比秦皇汉高光武帝那般一统天下,但你知道,其实汉武帝也仅仅消灭过大宛国。用兵有成,敌国臣服,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是绝大的功绩了。曹睿在位期间,大月氏、高句丽来朝,鲜卑与匈奴臣服。

逆贼诸葛亮自爆,辽东亦为司马懿所平。不但是曹魏一朝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这是晋宣帝司马懿宛如魏武帝曹操一般名震天下的时期。但曹睿一连串的奇特举动,其来有自。

据东晋史家孙盛打听,魏明帝曹睿“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

呃,“立发垂地”是啥?是个矮冬瓜吗?其实在晋以后的南北朝,是用来描述毛发旺盛的帝王之相。

举凡司马炎,宇文泰,还有个拓跋什翼健,都有类似的描述。附带一提,司马炎才是“手长过膝”的创始人。如果光看前两个,那就是开国君主等级。

但再把鲜卑拓跋哥跟曹睿放进来,我想共通点就仍然是“战功彪炳”的皇帝。不过曹睿是个小结巴这件事,大概是真的。

说到三国小结巴,其实最有名的应该是名将邓艾。我们从邓艾传也能看到,邓艾在建安年间,是当不了什么大官的。

虽然《三国志》说邓艾是受到司马懿赏识,但他到底也进了朝廷当上尚书郎。稍微比对一下时间,没意外就是这个口吃皇帝曹睿的时代。曹睿本人先天上的缺陷,也是合理解释他各种不与人往来,能闪就闪的原因之一。然而,对政治面来说,光只是战功彪炳,就想比美汉武,那还不够。

汉武帝还有两大特色,曹睿其实也学了个全。光宗耀祖,执法严苛。皇帝要怎么光宗耀祖,跟老百姓也差不了太多。

起大厝,盖大墓那是个人基本款。而这种事情,通常不会创业维艰那几代干的。我们很难从《三国志》中评断,曹丕与民休息到什么程度。

虽然他的偶像是汉文帝,不过我想曹丕的政绩顶多是汉景帝的程度。六年多的帝皇生涯,他也搞了一次大型战争,一次巡狩天下。

此外曹丕倒没有太多奢华的举动,他老妈更是勤俭持家的太后。相比之下,曹睿可是忙得多。如果你去搜寻《三国志》中,“明帝即位”四个字,会发现几乎都连结着“进爵”。

曹睿本身没有“霸气”,又不愿意接见群臣,他的即位是很让人心浮动的。我们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提出这样的建议,但对于这一次的政权交接来说,曹睿立即展开大洒币,绝对是正确的。

这是乱世中,魏朝第一次的皇帝交替。试着想像一下,刘秀在征战天下时突然挂点。就算云台二十八将仍愿意为新皇帝效力,河北诸豪,山东群雄,关中诸将能不骚动吗?

蜀中公孙述,奸雄隗嚣会不动手吗?历史没有如果。不过三国第一背刺王孙权马上就动手了。

蜀中政权,也紧锣密鼓的展开第一次北伐。在这样的动荡中,曹睿不可能凭着“我爸曹丕”稳住民心士气。

列侯进爵,不经济,但是实惠。而为了加强对全国军民大臣宣告:“我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又该如何表现呢?百善孝为先。哈哈哈,很好笑对不对?

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一个候选人跑来跟你握手,投票的时候你看一堆都不认识,只有这个跟你笑过握过手。

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曹睿先是追谥母亲甄氏。

又大举祭祀曹操曹丕,开始兴建宗庙。

也没忘了亲自到田里耕作。一连串的举动,打造出一个勤恳、孝顺、大气的帝皇形象。哇,年少时候,我们都会说,这个领导人很厉害。

年纪渐长,很多人会说,这个人背后的军师、谋士、文胆很厉害。曹睿身后的文胆是谁?

他的四大辅政,有三个都是将军,立刻就上战场各种迎击平乱。看起来就剩陈群了。不过,陈群其实是反对曹睿花钱如流水的那个人。

在曹睿之世中后期,还因着陈群的谏言,一下子转变为“禁浮华”的时代。是陈群滚动式调整政策吗?又或者,从一开始,支持着曹睿政权的,就另有他人?

那个在三国史上,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中书监令:刘放、孙资。无论如何,曹睿的时代即将开展。

那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三国”时代。也是魏朝与“剧贼”诸葛亮正面交锋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