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编撰,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该书是现存最早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的史书典籍。其中有关鲁肃的记载,见于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
鲁肃,字子敬,生于公元172年,卒于公元217年,东汉末年江南吴地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投奔袁术,担任东城长,后经周瑜引荐,吴主孙权“纳其于凡品”。自出仕东吴以来,鲁肃历任参军校尉、奋武校尉、汉昌太守、偏将军、横江将军等职,参与三国史上赤壁之战、皖城之战等重要战役,终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六岁。吴大帝孙权亲自为其举哀,“又临其葬”,蜀汉名相诸葛亮“亦为发哀”。
依《三国志》所载,鲁肃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庶民时期,时间大致从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至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这一阶段书中主要记述了“赈穷结士”“指囷相赠”两件大事;第二阶段是宾客时期,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书中描述了“荐于东吴”、“榻上献策”、“联刘抗曹”几个重要史实;第三个阶段是为将时期,大概在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书中细述了“赤壁助画”“劝借荆州”、“单刀赴会”等三件鲁肃之事。
1.庶民时期(公元 172 年—公元 198 年)
赈穷结士
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鲁肃出生于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的一个富庶家庭,幼年失去父亲,与祖母居住。《三国志》有如下记载: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少年时期的鲁肃,家道殷实,却乐善好施。中平元年(公元189年)至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朝廷历经董卓之乱,政局动荡,天下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处在这一时期的鲁肃,放弃家事的治理,将自己的资产广为散发,标价出卖家中田产,用以救济穷人,与世人结交,并得到同乡民众的支持和赞誉。
指囷相赠
建安元年(公元195年),袁术欲任周瑜为将,周瑜观其并非明主,于是主动请求做居巢县长。任居巢长期间,周瑜曾前往东城向鲁肃请求资助粮食,鲁肃手指家中囤积的一仓米,慷慨应允给周瑜,遂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关于此事,《三国志》记载如下: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从上可知:其一,鲁肃出身地方豪族,家中多有存粮,其借与周瑜的粮食有一囷,“囷”为古代存放粮食的圆形仓库,一囷约有三十六万斤,鲁肃家境之富裕犹可以此观之;其二,周瑜借粮应是早闻鲁肃之名。故以此试探,证据有二,一是文中陈寿用“故过候”三字,表明周瑜拜访鲁肃是“蓄谋已久”,二是,鲁肃借给周瑜一囷粮食后,周瑜的反应是“益知其奇也”,“益”有更加之意,表明周瑜在此之前,已知其为人,可见鲁肃当时已在吴地小有名声。
2.宾客时期(公元 200 年—公元 208 年)
投奔周瑜
与周瑜结交后不久,鲁肃也受到袁术赏识,有担任“东城长”的为官经历,但时间不长,据《三国志》中记载:
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担任东城长不久,独具慧眼的鲁肃很快察觉,袁术其人难成大器,于是举全家投奔身在巢居的周瑜。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鲁肃举家随周瑜一起东渡,归于曲阿孙策旗下。安顿于曲阿后不多时,因祖母去世,鲁肃又返回东城安葬祖母。
荐归东吴
安葬祖母期间,鲁肃在东城接到其好友刘晔(字子扬)一封信,信中的刘子扬觉得以鲁肃的才能,完全适宜于群雄逐鹿的乱世,并推荐他前往巢湖,投靠“拥众万余,处地肥饶”,有一定军事实力的郑宝。在刘子扬“时不可失,足下速之”的劝导下,鲁肃“答然其计”,准备在祖母的服丧期结束后就驱身前往。
不久,鲁肃将自己欲北上巢湖之事告诉了“已徙肃母到吴”的周瑜。此时,孙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之际,准备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夺回汉献帝,但军队还未出动,却被许贡的门客杀害。“策薨,以事授权”,“权尚住吴”。在此背景下,周瑜晓之大义,劝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鲁肃放弃北上的想法,投奔孙权麾下。
最后,时年二十八岁的鲁肃听从了周瑜的建议,并在其引荐下,投奔了东吴,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宾客生涯。
榻上献策
初为宾客,鲁肃与众宾客们一起受到孙权的接见,而且“与语甚悦之”,交谈气氛愉悦且融洽。会见结束后,众位宾客纷纷退去,孙权唯独留下鲁肃,并与其同坐榻上,相对而饮,足见吴主对鲁肃的赏识。
就在这次君臣共谈天下大势时,孙权向鲁肃讨教治国之策,鲁肃遂向其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策略。
鲁肃为孙权谋划的蓝图,并不仅仅是霸业,更是千秋帝业。按照鲁肃所说,实际上分三步:先占据荆州,跨有荆扬:再攻益州,跨有荆扬益,全据长江天堑;最后称帝以待时变,然后待时机成熟北伐中原。
年轻气盛的鲁肃初为宾客,以其非凡的能力崭露头角,但受到东吴老臣的排挤。《三国志》记载,“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却以非凡的政治眼光和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鲁肃富庶的家境又得以恢复。
渡江联刘
虽然,孙权当时并未明确同意采纳鲁肃的策略,但日后他的行动证明,鲁肃所献之策并未成为耳旁风。在鲁肃与孙权“江东对”之后的三年,也就是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城还未攻克,因后方的“山寇复动”,不得不临时撤军平定叛乱;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再次举兵西征江夏太守黄祖,《吴主传第二》记载孙权虽将黄祖治下的百姓所俘虏,但战役并未得到完全胜利;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孙权“复征黄祖”。“瑜为前部大督”,都尉吕蒙大破其先锋,凌统、董袭等将领“尽锐攻之”,黄祖逃亡,并被骑士冯则枭首斩杀,“掳其男女数万口”,终于彻底剿灭了黄祖,也就在这一年,荆州牧刘表去世,正值曹操率军南下,唇亡齿寒之际,鲁肃向孙权请命,“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行前,鲁肃向孙权陈述了其赴荆州之重要意义,并希望“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即“联刘抗曹”,于是,孙权“即遣肃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鲁肃在前往夏口吊丧的途中,听闻曹操率领大军向荆州开去;九月,曹操便招安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刘备仓皇奔走夏口,打算从南渡江。鲁肃在当阳长坂与刘备得以相遇,并向其转达了孙权欲联盟抗曹的想法,“备甚欢悦”鲁肃也得以在此时,与身在刘备军中的诸葛亮“即共定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3.为将时期(公元 208 年—公元 217 年)
赤壁助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曹操“新得表众,形势甚盛”,逼近江东,东吴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也”。孙权麾下诸将皆言“势力众寡,又不可论”,“不如迎之”,主张投降曹操,唯独鲁肃一言不发。待孙权更衣离席后,鲁肃“追于宇下”,孙权“知其意”,握着他的手说:“爱卿打算跟孤说点什么?”鲁肃说道: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鲁肃深谙“成者王侯败者贼”之理,以此“廓开大计”,说服孙权。权从其言,将身在鄱阳的周瑜召回,周瑜主张抗曹,孙权最终下定决心,与曹操决战,并任命周瑜为左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自此,鲁肃任职军中,带兵参与赤壁之战。其为将生涯,正式拉开序幕。
劝借荆州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率兵攻打合肥,并派遣张昭攻打九江的当涂,均告失利,同时,又遣周瑜与程普一起进攻曹仁驻守的南郡。在攻打南郡其间,周瑜身中乱箭,重伤退还;刘备率兵收复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等荆州四郡,并“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孙权继而将自己的妹妹嫁与刘备,刘备欣然接受与东吴的联姻。在抵达吴地,拜会孙权之后,刘备提出暂借荆州之意。此时,以周瑜为代表的东吴将领,上书表孙权,欲借联姻之机,“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将刘备长期困于东吴。
时年三十七岁的鲁肃,从“孙刘联盟”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主张将江陵(荆州南郡一部分)借与刘备,以此共同抵御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计策。
陆口领兵
刘备借江陵的前夕,孙权答应时任南郡太守周瑜的奏请,准备攻打益州。遗憾的是,出身未捷,英雄先死。就在返回江陵途中,周瑜病故。在病危之际,周瑜上疏孙权,言“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周瑜死后不久,孙权便拜鲁肃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兵四千余,统辖下隽、汉昌、刘阳、周陵四县,“初住江陵,后下屯路口”,恩威并行,旗下兵卒猛增万余,后又官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皖城破敌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孙权依吕蒙之策,亲举大军一举攻克皖城,俘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鲁肃也参加了这场战役。皖城战后,鲁肃改任横江将军。
单刀赴会
皖城之战这年,刘备攻下益州。孙权遣诸葛瑾向刘备索取荆州诸郡,刘备以凉州定后归还为借口拒绝了孙权。同时,驻守荆州的关羽驱逐了孙权所派的三郡长史。孙权大怒,命吕蒙率“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自引兵五万进驻公安,命关羽三万大军入益阳抵挡孙权,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在此之前,关羽镇守荆州三郡时,偶与鲁肃军有过摩擦,但鲁肃“常以欢好抚之”。
是时,鲁肃、关羽二军对峙益阳。鲁肃邀请关羽相会,双方兵马驻守在相隔百步以上的地方,各军主将皆仅持单刀相会。会上,面对悍将关羽,鲁肃临危不惧,据理力争,斥责关羽。《三国志》记载: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此次相会之后,刘备、孙权以湘水为界,双方重新划分各自阵营在荆州的地盘,刘备将长沙、桂阳两郡让与孙权。
将星陨落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日后称帝,登坛祭天之时,对四周的诸位臣子感叹道:“当年鲁子敬就曾经提到过今天的事情,他真可谓是审时度势啊!”
《三国志》中关于鲁肃的记载,大体粗略。只是以历史时间与事件为线索概述其生平,偶有录其言行,并未详细记述,但读罢后,一个战略家、军事家的将军形象的轮廓浮现眼前,可以说《三国志》中的鲁肃是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鲁肃形象,后世历史叙事、文学艺术中的鲁肃形象传播皆以此为基准,继续朝着生动化、艺术化的形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