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警到魔兽,为什么现在的游戏都特别喜欢聊政治?_电竞网

从红警到魔兽,为什么现在的游戏都特别喜欢聊政治?

来源:电竞网 2023-03-25 18:22:08 电竞资讯
键政人滚出游戏圈

一个女性,坐在地上,双腿打开,做分娩状。大腿用粗黑线条写着:“My body my choice”(我的身体,我选择)。她面前10米,是大批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

而导致这位女性以此种方式表达抗议的原因,正是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罗诉韦德案》——几乎夺走了保守州美国妇女的堕胎权。不过由于近年来美国越来越能整活儿,在“国会山战役”后,类似的奇闻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

我只是感叹天道轮回,“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终于轮到美国人品尝了。

不过,虽然标榜“平权进步”的白左自由派近年来频频搞事,大众观感并不好,但这次禁堕令卷土重来,的确是美国人权的巨大倒退。

就连同在一条船的欧美各国也表示批评,认为美国大开历史倒车。

推翻《罗案》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十级地震,“臭打游戏的”当然也被波及。6月25日当天,育碧、EA、微软等游戏公司齐声谴责最高法,为女性权利站台。

游戏厂商有此反应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游戏与政治取得密切关联也不是一天两天,我们作为玩家早已见怪不怪。特别是如此敏感话题,置身事外反倒显得奇怪。

毕竟电子游戏本身就是绝佳的政治讨论载体。

不想锐评政治的游戏公司不是好玩家

政治神秘又沉闷,很多人都不喜欢它。更何况我们并没有丝毫干涉、改变它的能力。不过,就算如欧美人民那般拥有理论上改变政治的权利,但从结果上看,也无非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暴政而已。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现实情况是欧美社会并不阻止普通人通过文学、绘画、电影等领域探讨政治。而电子游戏作为一定程度上融合“八大艺术”的发明,加之其扎根于互联网的传播效应,自是天然的议政土壤。

系列历史追溯到1981年的《德军总部》,早期就是一个美国猛男射爆德国鬼子的抗德神剧。游戏出到2009年,加入了一些超自然元素,但主旨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直到2014年的《新秩序》。

虽然没有脱离代表“自由民主”的美国主角用BIG FUCKING GUN射爆“邪恶极权”军队的玩法,但在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名著《高堡奇人》的影响下。游戏给玩家呈现了一番颇具想象力但又不失严谨的设定——纳粹借助黑科技赢得二战,进而达成统治。特别是通过一些角色刻画,将纳粹思想的危害和架空但令人信服的纳粹暴行展现地淋漓尽致。

上世纪的美苏冷战,一度将全人类置于毁灭的深渊旁。而“幸存”下来的人们,尤其是处于冷战对峙前沿的地区,更是涌现了一些优质的反思作品。

《辐射》系列探讨了人类对核能的痴狂,和冷战思维发挥到极致所引发的灭世级后果,也充满了对黄金科幻时代的致敬和代表乐观的黑色幽默。系列巅峰的《新维加斯》则以“NCR”、“军团”、“钢铁兄弟会”等势力,狠狠挖苦了美式民主、独裁专制和精英集会的弊端。

当然,挖苦之余,游戏也没有将他们脸谱化。毕竟现实中的政治问题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而近年来,这个领域最为出类拔萃的作品,《极乐迪斯科》必然名列前茅。就如制作团队所言,该游戏是苏联寄出的最后一封信笺。它没有扭扭捏捏、也不阴阳怪气,而是直抒胸臆,大大方方地谈论政治,思考政治。它没有像同行一样以隐晦的概念代指政治,而是将“资本主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许多游戏唯恐避之不及的敏感词汇。与游戏内容有机结合之后扔到玩家面前。

游玩中,我感觉自己阅读了一部深邃的爱沙尼亚伤痕文学。许多内容,即便是对于我这个对近代史稍有研究的人也是极为晦涩。

甚至在此时此刻,我又看到了破败的瑞瓦肖,闻到腥咸的海风,还有苦涩迷幻的现实。

《孤岛惊魂5》设置了一个信仰极端基督教、武装割据的极右翼反派,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美国70年代的“琼斯镇惨案”,游戏与现实在许多方面如出一辙。

由于显而易见的对白人至上主义和美国保守派的讽刺,本作一度遭受口诛笔伐。有趣的是,一则玩家请愿建议将穆斯林、拉丁裔或其他非白人群体做成反派的“可能替代者”。属于是游戏人间了。

不过育碧总体来说仍然比较克制,相关内容点到为止。而“键政”愈演愈烈,乃至反噬本体的大作则不得不提《使命召唤》。

在以二战为主轴的《使命召唤》前几代作品中,苏联士兵的塑造虽然偶有刻板印象,但总体仍尽力客观描述,特别是五代最后的帝国大厦战役,时至今日仍令我印象深刻。

但是从《现代战争》和《黑色行动》开始,味儿就不对了,相当不对了。不仅游戏的大反派全部设为俄罗斯军阀\恐怖分子,还十分严重地夹带私货,明里暗里把俄罗斯和苏联往“极权暴政”的方向引。

直到2019年的重启作《现代战争》,动视整了个史诗级烂活儿。他们将原本美国在中东犯下的战争罪行换个马甲直接套到俄罗斯头上,注意不是俄罗斯军阀,而是俄罗斯联邦政府。而游戏中的“白头盔”被塑造成救死扶伤的组织,与现实中的西方势力傀儡更是大相径庭。

不过,动视黑俄的手法之简单粗暴,甚至又让人感觉他们在反串黑美国。恐怕除了该公司的主创团队,没人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现实中的“死亡公路”是英、美军在1991年针对伊拉克军民的无差别屠杀

类似的例子,还有强行将游戏角色变成男同和女同。未来可能会有双性恋甚至跨性别的《守望先锋》;将北欧神话中“安格尔博达”改为有色人种的《战神:诸神黄昏》等。

谈到这里,一个问题至关重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游戏公司渐渐“不务正业”,越来越多地在游戏之外的“歪门邪道”上倾注精力?

暴雪“多元化包容官”承诺在五年之内将女性和非二元性别员工的数量增加50%

恐怕,这恰好是当今欧美社会思想领域持续动荡的直接体现。毕竟游戏不是念个咒语突然蹦出来的,而是人用键盘一个代码一个代码敲出来的。

社会对人的影响,一定会延展到游戏中。

游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还是以《罗诉韦德案》为例。

和我国趋向统一的价值观不同,美国各地、各州的社会思想截然不同,严重割裂。在保守州,人们维持着百年前的清教徒式生活,宗教信仰占极大比重,思想传统守旧。而在激进州,街上不时能看到穿着另类的性少数群体,甚至LGBT裸体游行。

这两拨人,水火不容。

而《罗案》所涉及的堕胎权问题,就是两股意识形态对垒的核心战场之一。

1969年,一位得州妇女怀上了第三个孩子,想堕胎,但州法不允许。于是她便化名“简·罗”,起诉当地的地区检察官韦德,指控得州堕胎法违宪。这就是“罗诉韦德案”名字的的由来。

官司一路打到美国最高法院,在1973年1月以7:2投票,裁定美国宪法保护孕妇堕胎权利的"隐私权",并为怀孕的三个阶段能否堕胎做出了相应规定。美国最高法对堕胎权的支持态度传为佳话,几十年来是美国“民主进步、人权先锋”的一杆大旗。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判决满意。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强烈反对放开堕胎,其中不乏女性。这股反对声浪历经50年而不止息,双方唇枪舌剑,堪称一场“子宫战争”。而这,也是美国两党政治走向极端分裂的缩影。

在案件宣判的70年代,多数美国人支持堕胎,甚至支持堕胎的共和党人数比例还多于民主党。但两党政治的问题很快暴露,双方为了拉拢更多选民,开始围绕脱胎问题不择手段地修改党章。

共和党为了争取摇摆州的原教旨天主教选民,硬是在80年代态度大转弯,突然宣布反对堕胎。民主党也有样学样,以更激进的姿态吸引了对手党内的堕胎派。在“子宫战争”期间,理解与合作被仇恨和敌视取代,两党都以极端手段吸纳更极端的选民。

在一系列“提纯”过后,反堕胎的共和党员达到92%,支持堕胎的民主党员达到88%。

四十年来,民主党都占据上风。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多州允许同性恋结婚、LGBT运动急速膨胀等事件,都与自由派当政有直接关系。美国进步主义风潮本身是进步的,也的确推翻了许多迂腐陈旧的传统。

但凡事过犹不及,近年来随着保守势力的蠢蠢欲动,自由主义也开始激进化,并与民主党、白左、资本、建制派混为一谈,压缩“红脖子”们的生存空间。我们所知的一系列魔怔事件,如“大码模特”、“黑人演白人”、“LGBT猎巫”,以及近年游戏角色频频出轨,系出于此。

芙琳吉拉•薇歌在《巫师》美剧中变成了黑人

但政治的艺术是平衡,一旦有人想独霸天下,那就会产生激烈反弹。

特朗普的崛起,就是保守派反攻倒算的序幕。本次推翻《罗案》判例,也是有赖于特朗普任命的几名保守派大法官打破了自由派垄断几十年的局面。

从此之后,各州可以自己规定堕胎限制,相当于默认了十几个保守州的禁堕令。如果再加上近日最高法进一步解除纽约的枪支管控,那么自由派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推翻《罗案》只是一个开始,是自由派几十年来努力构建的“自由民主进步”大厦崩塌的第一根梁柱。保守派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同性婚姻等一系列民事权利。

当美国的社会风气逐渐退回到“一杆猎枪一包烟,皮卡教堂来回颠”的清教徒传统艺能后,性少数群体又成为异端。到那时,我们就可能见到同性恋游戏角色“治愈心理疾病”,重新回到异性恋的魔幻剧情。毕竟在全球稳定指数走向下滑的今天,游戏作为重要的宣传口,肯定会受到各方势力的“重点照顾”。

就好像互联网的初衷是和衷共济、共享知识,而现在却愈加封闭保守,两极对立。这片“0与1”组成的虚拟空间从来就不存在中立一说,它终究是现实的延伸。

在马里奥也可以解读为“无产阶级的水管工打败城堡主的封建统治”的今天,游戏涉政的大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玩家必须接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