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十分清廉,和管宁交情深厚,但因当时的时代风气导致被黑化_电竞网

华歆十分清廉,和管宁交情深厚,但因当时的时代风气导致被黑化

来源:电竞网 2024-01-31 02:16:05 电竞资讯

在《三国志》里,华歆的形象是相当正面的。东汉末年,他举孝廉踏入仕途,董卓之乱时,不想做官,逃走了。人口流动有个特点:和平时期,人往发达地区集中,本来人口密度高的地方还会越来越高;乱世,人就会往边缘扩散。

华歆是往南逃的。他先到了袁术手下,后来又到孙策、孙权手下,局势稳定一点之后,又回到中原,到了曹操身边,然后一路高升。

华歆离开孙权时,很多老朋友给他送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到曹丕当皇帝的时候,给华歆的赏赐非常多,但他都转赠给亲戚和老朋友,“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华峤谱叙》也记载:“歆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华歆有个好朋友叫管宁,乱世里。管宁流亡到辽东,不做官,在当地民间,成了道德偶像,因为他喜欢戴黑色的帽子,“辽东帽”甚至成了典故。文天祥《正气歌》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说的就是他。

华歆

华歆、管宁加上一个叫邴原的,三人组号称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肚子,管宁是龙尾。

曹丕做了皇帝,华歆推荐了管宁。已经在辽东三十余年的管宁也就接受了征召,“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带着家属回到家乡,但没有同意出来做官。到了曹丕的儿子魏明帝的时候,已经70岁的华歆又提出要把自己太尉的职务让给69岁的管宁。“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管宁当然不会接受,但这件事,让华歆和管宁的声望都进一步提升。“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八百户,迁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时华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所以说,如果看《三国志》,华歆是能臣,而且清廉,和管宁的关系也一直挺好的。可是到了《世说新语》,就变样了:“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个故事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常碰到的。一般解释是以华歆的庸俗衬托管宁玉洁冰清的高尚节操。

管宁

两个人的举动都有点怪。金子当然是好东西,在自家园子里发现的,所有权也没有问题,捡起来就是了。为什么一个好像没看见,一个捡起来却还要扔掉?华歆看见大官,忍不住要凑过去看,是不够淡定,但管宁又何至于闹到要绝交的地步?

还是要理解时代氛围。

东汉的风气,讲究清高的节操,所谓“清节”,时时要彰显自己不在乎钱。那时的士人,牵着马从河边走过,马低头喝河里几口水,都要往水里丢铜钱,表示我是君子,绝不白占便宜,这叫“饮马投钱”。“安陵清者有项仲仙,饮马渭水,每投三钱。”这种时尚下,捡地上的金子,当然就要被耻笑了。管宁的为人,对这种潮流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华歆是热衷名利的人,捡了,是他爱财的本性,扔掉,却是因为对名士圈子的舆论的恐惧。“捉而掷去之”这个动作,表现出他在本性和时髦间的纠结。

看豪车的例子,性质也类似。政府请人去做官,推辞不去,几乎是那年头的名人一定会有的举动。虽然很多人是装的,但也不乏真诚的。

不过这个故事展现时代氛围虽然没问题,但具体到华歆和管宁的关系看,就有问题了。按照《世说新语》的描写,管宁用一种非常伤害华歆尊严的方式和对方绝交了。可从《三国志》看,两个人是一辈子的交情,而且华歆也不像这个故事里写的那么俗。“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原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