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游侠,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这样的相信:头戴斗笠,身穿劲服,手提刀剑,行走江湖,无拘无束地行侠仗义?
然而事实上秦汉时的游侠,却不是这种单纯认知形象。
汉代史学家荀悦在《汉纪》中写道: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
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饰辨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
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
此三游者,乱之所繇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夫先王之所慎也。
显然,在他看来。游侠、游说和游行三者,都是大违道德礼义,不拘成法,对先王先圣确立的礼治社会构成威胁的危险分子。
此三游者,扰乱社会礼义纲纪和等级制度,不务正业,只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声。
当然这涵盖了荀悦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不满情绪,也不算客观。
游侠的产生在于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贫民阶层开始漠视成规,想要或靠自己的智慧,或靠自己的勇力来获得价值。
其中就有,不甘心息声田亩,老死沟渠的豪纵不羁的勇力之士。
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
先秦时期,游侠相当于士阶层的武士,秦汉以后变得复杂起来,越往后属于士阶层的越少。
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为盗贼也。”
司马迁对游侠极尽彰扬之能事,称其“盖亦有足多者焉”,义者有取焉”。
游侠之所以复杂,在于其夹杂着崇高、伟大和悍顽。
游侠的行为既爽朗、放达,以至流于乖张。然而它们却能直接诉诸人的情感,千载之下,几乎不待理智的消解和知性的过滤,能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让人读他为之神往,谈他手足舞蹈,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人玩味的事情。
只是,游侠的真实面目因封建统治者的裁抑翦灭。正统史家的摒弃不录,抑或还有游侠自身生活理想、处世方式的种种限定,一直模糊不可辨识,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件至为遗憾的事情。
总的来说,游侠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英勇、正直、忠诚的英雄形象,代表着勇气、正义和荣誉等价值观。游侠形象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演变和表现,但无论如何,游侠形象都是受人尊敬和仰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