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粟客玺
一、整体风格这是一方楚系古玺,开合对比强烈,文字造型很有趣味。
古玺,是秦统一以前印章的概称,盛于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继春秋时期之后、秦灭六国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当时,群雄割据,有齐、楚、秦、燕、赵、魏、韩等七国势力,各国的文字都属于金文大篆,但又不尽相同。
“ 郢”(yǐng)是楚国的国都,“粟客”是掌管粮食相关事务的官吏。
二、字法1.“ 郢”(yǐng)字
《说文解字》:“郢: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聲。”
“邑”,即城邑。注意,“邑”的上部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城邑的形状“□”(读作“丁”),不是“口”,所以上面不出头。
“□”(丁)上面不出头
《汉字演变五百例》:邑
“呈”:从口,壬(tǐng)声。
“壬”:从人,从土。表示人挺立于土上。
在此印中,貌似“呈”字的中间少了一撇(或一横)。但当时的文字就那样,或许那一撇(或一横)是后人给它强加上的。
《画说汉字》:呈
2.“ 粟 ”字
《汉字演变五百例》:粟
“粟”,在《汉字演变五百例》中的甲骨文字形。下部像禾苗,有籽实落下,上部像结的果实,有手去采摘。
后来“粟”的上部写作:
《说文解字》:tiáo
或
《说文解字》:tiáo。
《说文解字》中解释上面字形为:“草木实垂,~~然。象形。读若调(tiáo)。徒遼切。”
上面的字形今隶化归入“卣”(yǒu 酒器),《六书正讹》中说上面的字形俗作“卣”。
在隶书中,“粟”的上部讹变成了“西”。
粟的本义是“谷子”,去皮后叫“小米”。
三、章法郢粟客玺
01 朱白分布
左右分成两列,中间有大面积的留红,开合对比强烈。
02 边框
边框比界格略细。
03 界格
外围有一个实线界格,起到稳定的作用;字之间没有界格。
04 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①宽窄对比。右边二字窄,左边二字宽。
②远近对比。上面二字笔画挨得近,下面二字笔画离得远。
05 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①穿插。“郢”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字,通过左低右高的排布,使得下面出现了一个窝窝,“粟”字才得以穿插在这个窝窝里。
②轴线串连。“客”字朝左歪斜,使得“客”、“玺”二字呈现轴线向左偏斜的态势。
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06 字的结构
①圆形结构的运用。例如,“郢”字和“客”字里面的“口”、“粟”字里面的“西”,象形意味很足,很有趣味。
②对称结构不对称。例如:
“粟”里面的“西”,里面的三个撇捺,顶点不对齐,有长有短。
“粟”里面的“米”,上面两点左长右短,左平右斜;下面两点的搭接左断右连。
对称结构不对称
③疏密对比。“粟”字上密下疏;“玺”字左密右疏。
五、线条1.粗细。线条较粗,很饱满。
2.光毛。线条微微发毛,有凿刻的痕迹。
3.曲直。斜线较多,略微带一点弧度。
4.转折。方的地方很方,例如“郢”字的左下部;圆的地方很圆,例如“口”字、“西”字;方圆对比强烈。
5.搭接。以实搭为主,偶有死搭。
死搭可以产生块面感,它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残破,只不过这些残破只存在于笔画的搭接处,比较含蓄、内敛。
死搭
6.端点。端点多呈现比较钝的尖形。
七、残破1.印面:较完整,有些许残破点。“玺”字中的“金”字有残破,增加了块面感。
2.四个角:左下角破得比较厉害;其他三个角都是虚的。
3.四个边框:上边框和下边框比较实,但中间有断开;左边框和右边框上端虚化。
最后,展示一下我刻的“郢粟客玺”:
我刻的“郢粟客玺”
作者:董志国
感谢“胡说篆刻”胡毓老师的抖音直播间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