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杂说——“羊了个羊”弃坑的第二天,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_电竞网

壬寅杂说——“羊了个羊”弃坑的第二天,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来源:电竞网 2022-09-16 22:16:06 电竞资讯

这款小游戏名为“羊了个羊”,游戏机制的核心比较简单,就是一个“三消”游戏。

“三消”游戏,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种类的图形,只要凑齐三个一样的就能自动消除掉。

但是,“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比较特别,第一关,其实也就是教学关卡,图形堆叠只有两层,图形种类也就三种,随便点点就能过关,但难度在第二关(实际上的第一关)却飙升。据某些“专业”的网友研究,第二关的图形有13种,而且至少堆了10层以上,并且图层越往下每层的图形就越少,越集中。

同时受限于可以调配使用的空格“槽位”数量,看起来有七个。但事实上因为消除也是要在下面的“槽位”中进行,实际可以用的只有四个空格,这就使得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小游戏”,拥有了完全不相称的难度。

这种情况之下,任你是游戏“达人”,或是什么“大佬”“高玩”,在此难度面前都难免还是只能甘拜下风,自己认怂。

但偏偏

这个游戏又给了玩家四次看广告使用道具的机会,当然这个广告可能才是游戏的核心目的,毕竟免费游戏中真正的商品是玩家的注意力,玩家的注意力要变现,广告就是最成熟且简单的模式。

在道具的辅助下,再加上稍微玩两把,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总是能让玩家感觉自己有机会取得胜利,只是在临近成功的情况下,遗憾告负而已。

于是越来越“上头”,

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

实话实说,我自认为自制力还不错,但从昨日下午接触上之后,一晚上和一白天的空闲时间,总是忍不住拿出手机,想要“赢”一把。甚至在半夜十二点游戏似乎停服维护的时候,还以为是自己手机问题,而不断地刷新页面,还重启了一遍手机。

但截至今日感到莫名烦躁“弃坑”的时候,还是没有赢上一次。

说实话,作为一个“80后”,对于各种游戏并不陌生,也玩过各种类型的游戏,算不上高玩,但绝不是庸手。但

在决定彻底放弃这个小游戏的那一刻,我第一时间并没有感到“解脱”,反而还是有种遗憾的感觉。

游戏之“瘾”,厉害如斯!

等真的“放下”之后,其实细细思索,还是颇有收获的。

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首先,“弃坑”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智慧?还是值得鄙夷的怯懦?

相信不同的朋友,会有不同的理解。毕竟这个社会上,价值观还是很多元的。

面对这个看起来并不困难,而且也“的确”有成功案例的小游戏(如果没有“成功者”的朋友圈推广。这个小游戏的热度肯定到不了现在的程度)来说,的确可以把它简单抽象和类比为人生中总是难免的各种小困难。

那么

面对困难,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一定要夺取胜利”才是正确的?

还是没必要正面对垒,“以正合、以奇胜”,正面打不过,选择“绕道”更为理性呢?

其实真的挺难说的,因为这听起来都是很“正确”的词。

而且事实上,人们生活中大多时候的价值观念和“取舍”逻辑并不总是一致的。

我们的选择总在变化。

而且我们经常以结果来“取舍”我们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最终克服了困难,真的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就会说,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才是胜利的根本。

这样认定,我们除了体验成功结果带来的现实满足感,还进一步增强了精神层面对自我的认同。

毕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还是一个很正面的词汇,我们也总把这些词用到成功者身上。

但如果我们没能“克服”困难,那么我们常常会解释说,我们只是“改变了进军的方向”“向相反的方向进攻”而已,这是“有意识的取舍”,而并不是“现实倒逼的逃避”。

这样说的话,我们其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失败的“损失感”。进而,在一些情境下,这能够保护我们自己的心理安全。

毕竟,失败经常会带来“耻辱感”,而“耻辱感”又常常是更危险的“抑郁状态”的重要成因之一。

举个例子: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和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在玩这一个小游戏。但是其他的朋友都“轻松通关”了,只有他无论怎么尝试,就是赢不了。

偏偏这个人又是一个要强的人,本身就特别注重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乎,在朋友们的“笑谈”中,他的耻辱感不断加深。

“糟糕至极”的错误认知,进而让他对自己的智力、能力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甚至可能产生“他不值得别人与他交往”的想法。在这种认知之下,他自然总是回避与人交往,那么对于原本就有着很强社会属性的人类来说,这种“回避”的结果注定将会是非常悲剧的。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结果的发生,

千万年的进化中,人类不仅进化出了本能的机体反应机制,也进化出了本能的心理反应机制。

人不仅在面对现实危险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躲避”,面对精神层面的“威胁”,也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

很直观的例子就是,不管是刚刚有点自我意识的小朋友。还是成年成熟的打工人,面对家长、老板的质疑“为什么做错了”,甚至还没听清楚问题,第一反应就都是高喊“我不是、我没有、别冤枉人”。

回过头来,

我们可以理解,无论自己选择哪种方式,是硬怼还是妥协,看似矛盾的选择都有内在的统一逻辑,就是对自我的保护而已。

但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心理保护机制对于我们行为的影响,意识不到自己看似稳定的三观在不停“摇摆”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纠结。

当我们迎难而上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突然又觉得自己不懂变通,而产生自我怀疑呢?

当我们“灵活”应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又突然觉得自己斗争精神不够,而又产生自我否定呢?

这都很有可能。

不管是因为自己突然想到的,还是有一个身边的人,在以相反的行为逻辑“质疑”我们的选择,但我们确实常常要承受很强的负面情绪。

其实行为本身是“智慧”也罢,是“怯懦”也罢,这个选择的行为本身,一旦做出就已经尘埃落定,没有什么值得继续关注的。

但是否因为这个选择而产生新的心理反应,却是必须要正视的,特别是可能的负面反应。

心安理得,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哪怕是玩游戏这种小事。

其实理性地说,一个游戏玩得好不好,除了职业的玩家,要靠这一场游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外,对于绝大多数人,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人却是感性的动物,绝对理性的人大概率是不存在的。

如果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人总是要给某个事情赋予意义的。

但在人自己给事物赋予了一个意义之后,却又经常纠结于这个意义的正面与负面,并受困其中。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精神内耗”的状态吧。

我们人类其实掌握着给事物赋予意义的能力和权力,但是我们却又常常掌控不住。

恰如我们能够用简单的工具生起火来,却又时常被失控的火焰伤害。

我们做了选择,却又在心中不断质疑、甚至否定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怀疑当前走的道路正确与否,还是怀疑是否还有更好的机会没有抓住等等,其实这种种烦恼,大都是“庸人自扰”。

但大家谁又不是“庸人”呢?

特别是从那个著名的经济学词汇“机会成本”的发明和普及开始,人们都日渐焦虑起来。

原来,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伴随着其他“机会”的“牺牲”和“付出”啊。

原来,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不仅仅是在做一个事情,而是同时也没在做其他的事情啊。

例如,我们以为“开卷有益”,只要看书了,就总有收获,无非是收获多少的区别而已,而收益就是从零到无穷大之间的某个数值。但是在“机会成本”的逻辑下,我们看的任何一本书,都有很大可能不仅没有收获,反而是负收益,是个损失。

例如我看短视频,心情很愉悦地度过了一下午,原本感觉收益还不错。

但在“机会成本”的逻辑下,我看了一下午视频,就等于没有看一下午教科书、背一下午单词,虽然心情要好得多,但一反一正,这反而似乎是“损失”了半天的时间。

进而再想,可能正因为这半天的荒废,期末考试就没有及格,四六级就没有考过,毕业就没法找到好工作,就没法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了,那么这一下午的损失就太可怕了。

如此一想,顿时原本快乐的心情也就不在了,反而无比焦虑了起来。

读书这种简单的事就如此,工作更加类似。

很多年轻人不满意当前的工作,感觉自己的工作要么无聊透顶,要么压力山大。进而懊悔其当初选择错了工作,选择错了专业,甚至突然“觉今是而昨非”,后悔上学时没有努力用功了。

但却又忽视了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都有阴阳相生,再让人憎恶的工作,也绝非没有任何积极之处。

之所以如此无法接受,其实无非是我们在做着当前的工作时,心中却总想着“我为什么没有去做直播当网红”?

进而

感觉自己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不是在赚工资,而都是因为“没去做网红”而损失几百万。

如此理解,工作这个我们作为谋生手段,作为自立之本、作为成长基石的重要方式,就是因为一个可能极其渺茫的“机会成本”,其意义和价值就被否定了啊。

这不是无谓的“内耗”吗?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我们的人生虽然有无数种选择,但也只在选择的一刻才有意义。

毕竟“平行世界”还是一个概念和假说,选择一定,就没有必要总是顾虑其他的没有被选择的“选项”了。

接受自己的选择,忘掉其他的选项,让我停下了“精神内耗”。

佛家有个“风动还是幡动”的公案:

风起了,幡动了,风停了,幡停了。

风与幡,起就起了,停就停了,了无痕迹,其实也没有任何可在意的。

恰如鸟飞过天空,飞过就飞过了,也没有任何痕迹留下。

但是看到风吹幡动,人心一动,念头一起,就总是难以停歇,诸般烦恼而从中来,难以斩断。

恰似这个小游戏,它好不好玩、值不值得玩,有没有坑,有没有趣,哪天上线,哪天下线,其实就是风吹幡动,无所谓的。

但是当我们“沉溺”于是否能赢,是否能从中挣到在朋友前吹牛的资本时,这就是“心动”了。

对于这个游戏,

我想玩就玩,不想玩了就不玩。

我喜欢这个游戏,不喜欢这个游戏,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立足于其他人的意见,或是某某的评分。

并且无论我玩与不玩,喜欢与不喜欢,都不会被人用相反的意见激怒,更不会因为自己意见是“少数派”而感到不安。

这种态度或许才是面对游戏真正合理的态度吧。

进而,或许这才是我们面对自己,真正合理的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