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泰先生文章,谭其骧先生说。
还有《元和郡县志》,虽然是唐朝人写的,但它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唐朝以前的材料。它写道,襄阳城西11里有个山叫万山,是南郡的襄阳和南阳郡的邓县的分界处。所以谚云:‘襄阳无西’,即一出城西11里,就到了邓县地界。这与《汉晋春秋》、《水经注》等六朝时期的记载是完全符合的。
我们之前在文章《五论和躬耕地有关的“襄阳无西”: 四种解读哪种是对的?》说“襄阳五西”产生于南朝,刘宋为安抚流民。“割襄阳西界实土”侨置雍州京兆郡杜县。显然用“襄阳无西”去论证200年的东汉区划,是不合适的,犯了时空穿越的毛病。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东汉襄阳就“无西”,南朝宋怎么能够割“襄阳西界实土”呢?
退一步讲,“襄阳无西”是东汉区划,万山以西都属邓县吗?谭其骧把中庐县、山都县吃了?若按照“襄阳无西”,“古隆中”应该属中庐县。
六朝指东吴、东晋和南朝等定都于今江苏南京的六个南方政权。显然这几个朝代都没有否定《出师表》,都没有注释“南阳”。反而提供了很多“南阳”在哪里的史料。
如东吴人张俨《默记》收录有《后出师表》,提到曹操“困于南阳”;东晋习凿齿《襄阳记》提到“南阳城”;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提到的许多“南阳”都是指宛。
谭其骧说“从六朝一直到宋代,没有任何史料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宛县。都讲的是在襄阳西隆中”,这显然是篡改历史。
谭其骧先生逝世31年了。